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就业新闻 >> 正文

落实“就业优先”—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

2012/02/23  点击:[]

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80万人,是本世纪初的6倍,预计“十二五”时期年均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700万人。当前,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压力持续加大,城镇需就业的劳动力年均2500万人,还有相当数量的农业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如何看待当前的就业形势?怎样破解部分地区出现的“招工难”?进一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有何新举措?记者就此采访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信长星。 就业难,难在哪

统计数字显示:2011年,全国城镇累计新增就业1221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80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55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低于4.6%的控制目标。

信长星表示,目前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他同时指出,2012年,就业工作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形势。一方面,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很大,今年城镇需就业的劳动力有2500万人,比“十一五”时期的年均数多100万人,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另一方面,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部分企业、部分地区“招工难”和部分劳动者“就业难”问题并存;二是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和就业能力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三是随着经济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技术人员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进一步凸显。

同时,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对就业的影响加大。“从国际上看,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仍有可能继续恶化,国际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仍然复杂曲折。从国内看,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部分企业经营和用工需求受到影响。这些都加大了就业工作的难度。”信长星说,“但应看到,我们也面临着各种有利条件。党中央、国务院对就业问题高度重视,把就业工作放在优先的位置。最近,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进行了集体学习,提出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这都坚定了我们应对难题的信心。”

招工难,怎破解

当前,我国就业结构性矛盾的表现之一是部分企业、部分地区“招工难”和部分劳动者“就业难”问题并存。

对此,信长星分析说,“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既有企业自身用工条件的问题,也有劳动者技能不足的问题;既有季节性因素,也有地域性的因素等。解决这一问题,是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各方面共同参与和支持。

信长星表示,人社部将重点加强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信息引导。准确摸清底数,提前掌握企业用工需求和人力资源供给状况,动态监测农民工节后返岗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专项活动,努力解决地区与地区之间、企业与劳动者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促进供需对接。二是加强职业培训。结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大规模组织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努力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三是改善就业环境。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监管,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加强企业用工指导,帮助企业建立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提高用工管理水平,加强人文关怀,留住人员,稳住岗位。

“应看到,加快培养技能人才,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是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的主要措施,也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要求。”信长星说,对此,国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对就读技工院校的农村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每年发放1500元的助学金,资助两年;对就读技工院校的农村学生和就读涉农专业的学生免除学费。全国技工院校每年为企业培养输送150余万中高级技能人才。

信长星透露,下一步将加大职业培训补贴政策的宣传和落实力度,使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都能享受到培训补贴政策;紧紧围绕企业实际需求,加强校企合作;支持和引导企业开展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强化实际操作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

毕业生,有出路

据了解,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680万人,预计“十二五”时期年均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700万人。

“但更重要的根源是结构性矛盾,相当一部分毕业生的就业愿望与市场需求不适应,一些毕业生希望在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或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就业,到中西部、基层、中小企业就业的积极性不高;另外,一些毕业生能力与市场需求不适应,一些高校专业设置和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脱节,现行就业服务体系和能力不能满足需求。”信长星指出。

信长星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将其放在就业工作的首位,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扶持的政策措施。去年5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11]16号),在财政、税收、金融、就业服务等方面的鼓励支持力度明显加大。

信长星透露,2012年,一是将积极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领域,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知识结构和就业期望的岗位。同时,推动相关部门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毕业生培养模式和专业设置方式,使毕业生更加符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二是进一步畅通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城乡基层、中西部就业的渠道,完善相关政策,使高校毕业生真正“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三是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在强化创业服务和创业培训上下工夫,使更多的高校毕业生通过创业实现就业,并带动更多人就业。四是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将就业政策、岗位信息、职业指导等提前送进校园,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服务周”等专项活动,为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搭建供需平台,促进毕业生更快实现就业。(记者 冯蕾)